對美劇迷而言,成功出品《紙牌屋》、《絕命毒師》等一系列大熱美劇的Netflix(奈飛)無疑是「聖殿」般的存在。
成立僅21年,奈飛已在全球坐擁一億三千萬訂閱用戶,8年擴張到190個國家,10年間投資回報率全球第一,並一舉超越迪士尼,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媒體公司。
奈飛的神話究竟是如何締造的?
本期讀書,長小江為你帶來帕蒂·麥考德(奈飛創始人之一)的書——《奈飛文化手冊 》。據說這是管理層人手一本的神書,讀完之後你可能會像長小江一樣想問:奈飛,你們公司還缺人嗎?
硅谷最重要的文件
說到Netflix(奈飛)出品的美劇,相信很多人一定如雷貫耳。從《絕命毒師》,到《紙牌屋》《女子監獄》以及《超感獵殺》,每一部都是令人百看不厭的經典大劇。但奈飛這家公司的傳奇之處卻遠遠不止於此。
與HBO不同,奈飛對自己的定位從未止步於一個影視製作公司,而是要打造一個流媒體帝國。從1997年創立至今,奈飛以短短21年資歷創造了無數個商業神話,而奈飛開創的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,也正在顛覆全球影視行業。
想要瞭解奈飛的前世今生,還要從1997年美國風靡一時的DVD租賃業務說起。
在上世紀九十年代,DVD租賃業務曾紅遍美國大江南北,有個叫百視達的大公司稱霸租碟業多年。奈飛是怎麼戰勝百視達的呢?就是靠像蘋果擊敗諾基亞那樣,不斷地打破自我、推陳出新。
比如,一開始租碟必須要到店裡去辦手續,但是奈飛說你不用到我店裡,我用快遞的方式讓你今天下單明天就能收到影碟;
又比如,百視達一開始對過期歸還影碟有滯納金,奈飛說你每月給我交10幾塊錢的會員費,就沒有任何滯納金。
再後來,等流視頻業務興起時,奈飛又率先把業務搬到了網上,顧客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上觀看和點播電影。
就這樣,奈飛憑借友好的會員機制打敗百視達,在行業站穩腳跟。很快,奈飛又將公司的業務轉向互聯網流媒體,開始積累海量的影視資源,瘋狂吸納用戶。
僅僅5年時間,奈飛便成功上市。自此開啓了它估值狂飆的徵戰之路,10年間投資回報率全球第一,以21年資歷一舉超越92歲的迪士尼,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媒體公司,並成功進入美股科技四巨頭FANG之一(另外三家分別是Facebook,amazon和google)。
所有人都想推演出奈飛成功的秘訣,然而這秘訣究竟是什麼?內容壟斷?贏家通吃?為何跟隨者臨摹的成績卻總跟奈飛差著一截,為什麼迪斯尼,蘋果齊齊發力流媒體業務,奈飛卻依然是難以撼動的最閃亮的星?
對此,奈飛的創始人哈斯廷斯這樣說:「奈飛的成功如果要說有什麼秘訣,那可能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。」
一如奈飛傳奇商業之路,奈飛的企業文化也以新銳而聞名。
9年前,奈飛內部曾流傳出一份有關它企業文化的PPT,遭到瘋傳。硅谷人都相信,這份文件一定藏著奈飛成功的魔法。Facebook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甚至說:「這是硅谷最重要的文件。」
這份文件有兩個作者,一個是奈飛的創始人哈斯廷斯,另一個是時任奈飛首席人才官的帕蒂·麥考德,作為奈飛文化的締造者和推動人,他們一手創造這份了不起的文件。
9年之後,帕蒂·麥考德將這份文件重新融匯整合,推出了全新升級的《奈飛文化手冊》,在書中,所有關於奈飛的企業文化核心都被一一列舉,以下簡要幾點跟大家分享:
01. 顛覆:每一個員工都是有權力的
首先,奈飛認為它招聘進來的每一個員工都是有權力(Power)的。我們很多時候說,管理者應該做的事情是要把權力還給員工,給員工授權。奈飛說不是的,每個人進來的時候都是有權力的,你要做的是不要把權力給員工剝奪了。
其次,奈飛認為,最吸引優秀員工的不是薪酬福利,而是工作本身以及與和他們同樣優秀的人一起共事的機會。
第三,對於培訓,奈飛的觀點是,最好的培訓是給你有挑戰的工作任務,讓你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和成長,這個活兒做完了,對你的培訓也就結束了。
奈飛在企業文化方面的做法就是向人們反復灌輸一套核心行為,然後給予員工足夠的空間來踐行這些行為,甚至要求他們必須踐行這樣的行為。
02. 文化准則
信息開放與暢通
在公司內部,除了涉及員工隱私相關內容,其他內容一概跟員工分享。包括溝通給上市公司投資者的那些東西,他們也會專門拿出來和員工分享。
極端誠實(Radical Honesty)
光誠實還不夠,還要極端誠實。舉個例子,奈飛的做法是,我可以把公司繁瑣的報銷審批制度取消,因為我對你非常信任,相信你拿過來的每一張發票都是正常合理的,這就是極端誠實的一種表現。
一切以事實為依據
不管是做決定也好,項目也好,一定要以數據為依據,以事實說話,不能拍腦門決策。
一切以客戶為中心
所謂以客戶為中心,就是說平時任何的決策、爭論等,都要回到一個原點,就是這件事到底能給客戶帶來多少利益。假如對客戶沒有利益,這件事就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了。
03. 信任:把員工當作成年人對待
信任可以說是整個奈飛企業文化的基礎。公司把每個員工當作成年人來對待,因為每個人都是有Power的。因為你把員工當成成年人,你就會給他們足夠的空間,你會相信他們會做出合理的事情來。
比如說休假。在很多公司都有一套正式的休假制度,包括每個人根據級別、司齡每年可以休假多少天等。奈飛取消了這樣的休假制度,你想休假的時候直接跟老闆說一聲就可以了。
大家會不會覺得這非常瘋狂?
這個制度在奈飛實施的效果是,最後大家都和往常一樣正常休假,沒有人濫用公司對自己的這份信任。
試想一下,如果你身處一個團隊,當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在忙碌一個項目的時候,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的話,你會好意思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去休假嗎?
04. 溝通:消除管理障礙
奈飛非常強調詳盡的溝通,不光針對好消息,也包括壞消息。最近市場上出現了哪些不利因素,競爭對手出了哪些利好,公司一樣都去毫無隱瞞地溝通,這也是一種極端的誠實和信任。
很多時候,有些領導覺得比員工更優越,是覺得自己掌握的信息比員工多。當實現信息暢通之後,很多管理上的障礙就被消除了。
溝通的目標要達到讓每個員工都充分理解業務,奈飛對公司每位員工都是這樣要求的。
舉個例子,奈飛認為客服人員直接和客戶直接打交道,對客戶影響甚大。如果客服人員對公司業務不夠詳盡理解,是有損公司客戶利益的,所以他們要做到讓每一位客服人員都充分理解業務。
奈飛強調溝通是雙向的,不光包括管理層從上到下的溝通,還包括員工自下而上的溝通,鼓勵員工向上級提出反對意見。
做了那麼多的溝通,怎樣驗證溝通是有效的?
奈飛有一個簡單的辦法:
就是在公司的任何一個地方,電梯里也好,食堂里也好,隨便攔住你的一位員工,不論什麼層級。
問他公司近期最重要的幾件事是什麼,如果員工答不出來就說明你的溝通還不夠詳盡。
奈飛在溝通上還使用了一個辦法叫「反向辨論」。
當員工之間發生觀點分歧時,管理者就會邀請員工來展開一場公開辯論,其他員工做觀眾和評判。這還不是單純的辯論,會特別地要求辯論者站在反方的立場上去辯論,這樣雙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觀點,最終使雙方達到雙贏的結果。
在做反饋時,奈飛用了一個方法,叫做:停止、開始、繼續。
什麼意思呢?就是給同事提反饋時,不要泛泛地說,而是要具體說出他哪件事做得不好,應該停止;哪件事應該做但是還沒有做,所以要現在開始去做;哪件事已經做得非常好,希望將來能繼續保持。
05. 招聘:確保招到明星
首先,奈飛認為HR不是招聘的第一負責人,招人的業務經理才是。業務經理應該竭盡所能確保招進來的員工是最出色的,HR只是在招聘過程中起到輔助的作用,這個主次關係不要顛倒。
其次,招聘人員必須要成為一名業務人員。你只有對業務理解透了,才知道你招進來的人是否能夠在崗位上做出高績效。奈飛為了讓招聘人員成為業務人員,會讓招聘人員參加各種各樣的業務會議,深入瞭解業務的方方面面。
奈飛的第三個招聘理念是為了未來而招聘。如果現在崗位要招一個人,不要為了當下的需求招人,而是一定要看到6個月以後,要為6個月後所需要的技能和面臨的挑戰招聘。
第四點:不管是HR還是業務經理,為了確保找到明星,你永遠都要處於招聘狀態中。
另外一點也非常有意思:讓每個參加你公司面試的人,最後都想加入你的公司。一個例子,怎樣增加候選人體驗。在奈飛有一個鐵律,公司里任何人只要看到候選人在等候區一個人坐著的時候,你一定走上去主動跟他打招呼,然後和他聊天,幫助他更多地瞭解公司。
06. 薪酬:按照市場最高水平付薪
奈飛有一個理念就是按照市場最高水平付薪。如果我招的是明星,假如這個人在市場上已經達到了最高值,我就要按照市場最高水平支付;或者這個人雖然是明星,但目前薪水很低,奈飛不會為了佔便宜壓低薪水,依然會按照市場最高的水平來付薪。
在付薪的依據上,奈飛一看員工的市場價值,二看這個員工未來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利益。比如,一個員工可能為公司帶來一百萬的價值,本來現在給他付薪10萬就夠了,但是考慮到他未來帶來的價值,公司現在付20萬也願意。
一個案例:
當時谷歌想挖奈飛一個產品團隊的負責人,薪水開價兩倍。然後這個員工的主管找HR,說希望趕緊加薪把他留住。
一開始HR還是那種傳統的思維:我不能加2倍薪水,不然的話其他的員工怎麼辦?難道就為這個人搞特殊化?
在和業務部門來來回回溝通很多次之後,哈斯廷斯認為,谷歌願意付兩倍薪水,那是因為看到了這名員工的價值,既然他有這種價值,為什麼不能給他付兩倍薪水。最後,公司不但給這名負責人薪水翻倍,還給他團隊每個人都薪水翻倍。
奈飛還有一個打破傳統薪酬的做法,因為對員工非常信任,所以會讓員工來自由選擇薪酬組合。談Offer的時候,它會先限定一個總額,然後讓員工自己來決定現金和期權的比例。
此外,奈飛在招聘中對那些一上來就關心薪酬數字的人是不會要的。因為他們想招的是真正的明星,最吸引明星員工的不是薪酬待遇,而是工作本身。
07. 績效:不定期做績效反饋
奈飛的做法是平時不定期做績效反饋。把績效評估和績效反饋融入到全週期過程中,隨時起到激發員工和提升員工的效果。
很多公司做PIP(績效提升計劃),但是PIP往往做到最後就走樣了,經常是我不喜歡某個人或者某個人的績效很差,為了將來把這個人乾掉,於是現在把他放到PIP裡面。
奈飛認為,如果做PIP就要對他的績效改善有幫助。如果你對他沒信心,那就現在讓人走,這樣他還可以早一點在別處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地方,完全沒有必要通過PIP來達到這個目的。
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Power,如果你錯誤聘用了一個人,這個錯誤是你的,而不是這個員工的錯誤。你應該及時地跟這個員工說對不起,然後與他友好分手,因為這樣他才能盡早找到別的機會,重新開始。
文章轉載來源:長江商學院